顶部logo

米乐网页版登录入口

城市雕塑如何塑造城市灵魂

2024.09.19 作者: 米乐网页版登录入口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由追求量的增长转向追求质的提高,人们对城市雕塑寄予了更高的期待。怎样改变“千城一面”?如何培养公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如何使城市外表鲜亮,同时又拥有独一无二的灵魂?今年7月-8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课题组对国内10多个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雕塑做了实地调研,并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对城市雕塑建设中的立项者、创作者、施工者,以及曲阳等雕塑加工地区的相关企业负责人进行了访谈。调研表明,解决上述这样一些问题,城市雕塑能发挥独特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雕塑规模快速扩大,门类逐渐齐全,初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化艺术日渐增长的需求。

  中国缺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设置雕塑的传统,除20世纪20、30年代由留学人员进行过有限尝试外,新中国城市雕塑事业基本从空白起步。1959年北京落成了十大建筑,并涌现出第一批有代表性的大型雕塑精品,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农展馆雕塑等,但全国范围城市雕塑发展仍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产生了对城市艺术的强烈需求,城市雕塑也开始得到各级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1982年,北京和上海被中央批准为两个最早开展城市雕塑建设试点的城市。公众对城市雕塑的鉴赏能力在逐步的提升,他们对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也拥有了更大发言权。这种上下一心的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市雕塑快速发展。

  在1949年至1979年的三十年中,上海只建造了40余座室外雕塑,但到了2003年上海室外雕塑总量已达1037座。据统计,北京市室外雕塑2012年为2512座,天津市2009年主城区雕塑为400余座,重庆市2010年主城区城市雕塑为300余座,均比改革开放前有较大增长,而且包括了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等不一样,涵盖了传统、现代等各种风格以及具象、抽象等多种形式。

  1983年落成于深圳市政府广场的《开荒牛》,表现了健壮的牛牯奋力拉起盘根错节的树根,寓意特区人与各种阻碍发展因素进行的不懈斗争,该雕塑不仅成为深圳特区的象征,也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了整个中国经济腾飞的精神图腾,至今依然焕发出巨大的艺术张力。青岛《五月的风》雕塑,取材于1919年最初爆发于这座城市的“五四运动”,螺旋向上并向周边发散扩展的雕塑形体具有着强烈的动感,火红的喷漆进一步凸显了五四精神朝气蓬勃的主题,集中表现出青岛的进步传统与现代化风貌。唐山大钊公园中威严不屈的《李大钊》、济南市表现趵突泉魅力的《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寓意四海宾朋汇聚的《五洲擎天》、长沙橘子洲头意气风发的《青年像》等,都是这样深刻表现所在城市文化精髓的城市雕塑,它们在提升城市知名度,拓展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雕塑在反映时代主题、接轨世界潮流、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等方面成就的集中体现。

  通过分析近年来一系列违背社会秩序和艺术规律,引起人们关注、质疑甚至反感的城市雕塑案例,可以窥见我国城市雕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城市雕塑应当忠实反映所在城市的文化,并加以凝练和升华。丹麦《海的女儿》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与它位于哥本哈根的海滩——安徒生笔下童话般的环境分不开。中国部分城市热衷于布置西欧巴洛克风格的人像、马车,与所在城市的文化丝毫没有联系,甚至破坏了城市原本的文化形象。

  近年来,由不锈钢球、飘带状构成的简单抽象雕塑在各地大量出现,雷同、缺乏设计且制作粗糙。这些雕塑或由公司制作,并在相关刊物上明码标价推销,或由没有雕塑素养的设计者甚至非艺术家完成,缺乏基本的形式美感。

  城市雕塑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自身形象产生社会价值,因此除少数得到全体公众认可的重大题材外,盲目追求大尺度的城市雕塑,不但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反而会让公众产生反感。在资产金额来源和资金使用的过程不透明的情况下,公众的质疑会更加强烈。2011年,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斥资1.2亿元人民币建设了一座带有部分建筑功能、全高27米的宋庆龄像,引发公众强烈质疑。该雕塑严重侵犯著作权,后匆匆拆除,造成巨额资金浪费。

  国内城市雕塑领域存在严重的剽窃甚至山寨现象。欧美相当一部分知名城市雕塑几乎都能在国内找到翻版。2014年沸沸扬扬的广西贵港雕塑《梦露像》是某房地产公司出于宣传目的制作的,这座雕塑完全是模仿美国艺术家Sward Joan(小强生)的作品。许多位于主干道的公司门前设置大型仿欧墓碑的人物像,也令人匪夷所思。对国内城市雕塑精品的剽窃和仿冒,极大地打击了雕塑家的原创热情,令不负责任的风气进一步蔓延,破坏了培育城市雕塑精品的环境和土壤。

  中国城市雕塑能快速发展并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权力放开并引入市场化建设机制分不开。与此同时,相关监管措施却未跟上,缺乏对多元化建设行为主体,如企业和事业单位、市以下的区、县、乡镇各级政府建设行为的有效监管,目前城市雕塑领域引起非议的大多数案例,特别是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冲突,城市雕塑雷同缺乏形式美感的问题都与此有关。

  随着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中国各地区都在较短时间内开展了城市雕塑的建设工作。但有准确眼光的决策者、有相关知识和管理经验的执行者、有良好设计技能的雕塑家、高水平的加工厂家,这些构成完整城市雕塑建设链条的优质生产资源却相对匮乏。信息平台建设滞后造成的信息不透明加剧了这一矛盾。

  大型城市雕塑建设周期往往相当长,这是城市雕塑建设的内在规律。《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用时14年,作者博格仑姆在完工前夕去世,由其子将雕塑完成。在中国,许多城市领导往往要求在一届任期内将标志性雕塑落成,这使雕塑家难以深入考虑,加工公司面临严苛工期,加上审批时间过长,而落成时间又被规定为某一节日,这些违背城市雕塑创作规律的做法制约了精品的出现。

  城市雕塑建设更多征询公众意见是大势所趋。但中国社会艺术教育长期不受重视,导致公众艺术素养良莠不齐。城市雕塑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更是远远滞后,使得对城市雕塑选题、评论热情很高的公众难以客观、准确地触及真正的问题。这一矛盾直接引发雕塑家与公众在某一些场合的观点对立,很不利于城市雕塑建设水平的提高。

  在世界范围内,城市雕塑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一般都将城市雕塑建设植根于本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并在机制上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美国很看重利用城市雕塑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美国以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完成了《自由女神像》《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林肯像》等大型城市雕塑,在提升国家凝聚力、号召力和文化软实力方面,它们发挥了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与负责掌管联邦实物财产的美国联邦总务管理局联手推出了“建筑艺术计划”,在所有联邦建筑项目中提取1%的资金进行雕塑等艺术建设,增强联邦建筑的公民意义,并为美国创造持久的文化遗产。这一运作机制后被各州采纳,并简称为“百分比艺术”。该计划资助完成的底特律《水火环》、芝加哥《云门》等作品,都成为所在城市的文化象征。

  法国能够几个世纪占据世界雕塑领头羊,与政府对艺术家一以贯之的支持保护,以及全社会对雕塑家的尊重风气分不开。充足的政府订件使雕塑家能够不受经济困扰,全力投入创作,方才成就了凯旋门浮雕《马赛曲》这样永久激荡观众灵魂的不朽杰作。罗丹从四十岁为法国工艺美术博物馆设计《地狱之门》,直到逝世也未完成,换任何一个国家可能早就解除合同了,正因为决策者深刻洞悉城市雕塑艺术的客观规律,采取了宽容态度,从而使《地狱之门》的几个局部——《思想者》《吻》获得巨大成功。法国的经验证明,雕塑家只有话语权受到尊重并保持经济独立,才能在压力下坚守自己的艺术担当,潜心钻研,从而成就永恒作品。

  在日本,各县、市、町自治团体组织雕塑竞赛或展览,然后收购参赛作品并协调安排设置场所,以此作为城市雕塑,尤以“宇部模式”为代表。日本经验中有三点值得借鉴:一是在竞赛中限定使用石材、钢铁、陶瓷等当地材料,从而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二是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将资助和扶持落实到雕塑家本人,青年雕塑家更是受益良多;三是这种方式过程相对开放透明,可以更好地与雕塑知识普及结合起来。比如八王子市在艺术家参赛创作过程中,组织市民集体现场参观,增进了公众对雕塑创作的直观体验,有效提升了公众参与雕塑评选所必需的审美修养。

  解决城市雕塑建设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必须标本兼治,让城市雕塑成为传播正能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没有科学的机制,城市雕塑精品的出现只能是优质生产资源偶然集中的产物。建议进一步借鉴城市雕塑高水平国家的先进经验,比如美国“百分比艺术”为建设资金提供机制化保障,成立包括政府官员、艺术家、建筑师、评论家和社区代表在内的多元化评审委员会,保证评审意见的公正和全面。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好的探索,如上海市建立的城市雕塑的“三层两级”管理体制和“四位一体”运作机制。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已经成立,预计今后资助范围也将扩大到城市雕塑艺术。

  懂得欣赏艺术作品的观众群体会促进艺术创作水平的提升。建议有关部门利用各种渠道深化社会艺术教育。具体方法上,可优先考虑组织城市雕塑建设、管理部门进行集体学习,邀请雕塑家或艺术评论家进行讲座。天津市河西区建委2006年邀请雕塑家举办《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主题讲座,取得了良好效果;从大学入手,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与城市、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新型校际艺术教育课程,如城市雕塑、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等;加大对海内外优秀城市雕塑案例的介绍以及对成功建设经验的分析;借鉴日本经验,邀请公众代表参观雕塑家工作,实地了解一件城市雕塑是怎么来构思、设计并制作出来的,从而树立公众对城市雕塑客观、全面的认识。

  优秀的城市雕塑不会诞生于“文化孤岛”,而必然要依托发达的文学、哲学、建筑、艺术体系而存在。因此,有志于发展城市雕塑的省、市,应当制定鼓励文化发展的综合政策,动员各领域学者、专家和民众的力量,整理出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象,为雕塑家创作提供支撑。媒体也要注意对优秀城市雕塑的宣传及对雕塑家创作热情的保护,比如“十大正能量城市雕塑”“寻找最美城市雕塑”等网络评选就具有积极意义。

  美国、日本等国对劣质城市雕塑,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城市雕塑退出机制。中国也不能被大批量制作的劣质雕塑束缚手脚。要对由具有城市雕塑创作资格雕塑家创作、有艺术主题和艺术独特性、著作权得到保护的城市雕塑加以认定,在这一过程中,对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劣质城市雕塑加以拆除。2006年起,北京市规划委开始探索对城市雕塑进行挂牌管理,并在此过程中拆除劣质城市雕塑,是一种很好尝试。

  打造城市雕塑精品,需要城市管理者放弃短期行为,尊重城市雕塑客观规律,以更长远的视角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详尽论证并安排充足的设计和施工周期,遇到争议避免过快下结论,让艺术客观规律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这样更有助于产生知名度高并富于感染力的雕塑经典。同时,应该更加重视雕塑家的作用,这方面能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具有城市雕塑设计意愿和相应资格的艺术家资料库。只有政府部门认识到城市雕塑不同于建筑的人文属性,才能充分的发挥雕塑家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优秀城市雕塑不断涌现。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系统论的中国城市雕塑全寿命期设计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