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消失的“固废”去哪了?“无废城市”建设看广东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工业规模约占全国的1/8,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占比超过全国的1/3,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制造业“排头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地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如何引领加工制造业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化改造升级?近年来,广东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固态废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位于佛山市顺德区的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在今年获得“零废工厂”认证,作为集团内的绿色标杆,这个月产值可达180万台空调,占地53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制造基地怎么来实现“无固废”生产?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绿色制造负责人祝永鹏介绍,基于绿色环保的生产理念,通过工艺升级和技术创新,大幅度的降低了污染物的产生,实现了无废气、废水、固态废料排放的“无废工厂”。
记者走进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一个个外机零件“赤裸”地摆放在传送带上,一线工人有条不紊地拿起这些部件组装空调外机。
“为了防止碰撞,以前我们很多的物料是有大量的胶圈、塑料袋、布袋类的包装,现在我们根据物料的大小设计了标准器具,供应商通过可循环的标准筐来装送物料,就不需要任何包装了。”祝永鹏和记者说,这一环节还省去了工人拆开包装的时间,实现综合效率提升15%。“在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同时,还能将‘无固废’理念推广至下游产业。这是一项三赢的工作。”
此外,企业还采用线切割工艺替代传统的齿轮切割,减少了固废和污水的产生;采用环保墨水打印替代传统丝印,减少气味与排放;推广易涂板,淘汰传统喷涂工艺,避免污水、天然气烘干及粉末污染等问题。在能源利用方面,对生产设备热能回收、大力推进气改电,并计划通过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实现零碳目标。实现了能源的自由调度和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亿纬锂能,这家扎根于广东惠州的本土企业,自2001年成立以来,便专注于高性能锂电池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如今已发展为锂电池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亿纬锂能,近年获得多项绿色低碳发展荣誉。
“为了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号召,我们企业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及相关职能部门,工厂的减污降碳研究和管理作为可持续发展建设目标的内容之一。”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循环经济部经理陈敬洪和记者说,企业通过实施废弃物的三化管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如生产端通过提升产品良率,减少资源使用损耗,产废端采取资源化利用,对废弃物再生循环使用,实现了显著的减污降碳效果。
循环经济部博士王帆介绍,锂电池具有特定的生命周期,当其进入报废周期时,如果直接流入到自然环境中,属于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但当其作为矿产资源,又能被重新得到利用。公司与协同单位构建了“废旧锂电池——化学材料——电池材料——锂电池”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规划建设了废旧锂电池回收项目,该项目具有多项锂电废料回收再生专利技术。
该项目位于荆门市化工园区内,废旧锂电池经过专业设备的拆解、破碎、分离、提炼等工艺,将有价金属如锂、钴、镍等高效提取出来,金属回收率分别可达到 92%、98%、98%以上,这些回收的金属被重新加工成电池原材料,再次投入到电池生产中,形成完整的绿色循环经济链条。
2024年,在惠州仲恺高新区,TCL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绿色循环分拣中心,普通工业固体废弃物在这里完成规范化收集、分类、处理,这是惠州市首家、广东省第3家取得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按商务部标准认证的全国第46号综合绿色分拣中心。
“区别于传统的固态废料分类回收模式,我们会进行资源深度利用整合。从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绿色包装、绿色回收、绿色物流等维度实施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管理,降低范围三碳排放。”TCL环保科技董事会秘书田瑞龙举例,在家电的生命周期管理方面,企业还推出回收、拆解业务,2023年共计回收和拆解约476万台废旧家电,通过生产加工,将拆解后的塑料等关键零部件重新利用,打通绿色生产链路。
家电的生产销售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在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和绿色发展之间如何取舍?企业盼望政府出台对应的“绿色标准”,引导社会更加重视“无废”生产理念,“家电的利润空间不大,目前花了钱的人产品更多的还是出于性价比考虑,目前在发达国家对家电、汽车等产品的PCR塑料、循环金属、包材等再生物料占比进行了国定,导入循环物料的理念。”田瑞龙希望,国内能有更多的政策和法规引导,推广全社会去执行绿色循环生产。
“无废城市”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细胞工程,是推动经济社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的关键环节。“无废”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绿色发展理念;“无废”的背后,蕴含着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
惠州通过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形成了一批“无废园区”和“无废工厂”建设典型经验模式,通过创新技术和智慧监管,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佛山则通过完善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四大体系,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打造了一批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工厂。两座城市的“无废城市”建设既是南粤大地“无废”城市建设的缩影,又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典型样本,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制造基因”早就在经济血脉中流淌。13万亿GDP庞大体量的背后,是1800万户经营主体支撑起市场活力,是165万户制造业经营主体助力挺起的产业脊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是新时期广东省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更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导向。大力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也是建设美丽广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战略路径。
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的广东,坚持顺应时代潮流,努力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逐“绿”而兴、向“新”前行,为“广东制造”“广东创造”贴上绿色标签,做到产业“含绿量”提升“含金量”,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