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2017毕业季 胡玲玲“后真相”
以假新闻为创作题材,将这些作为取证的照片通过摆拍的方式再次创作,去掉原本文字报道的语境,重新去定义照片的“真相”,揭示大众传媒潜在的欺骗性。观众无条件地接收着这些虚假信息(虚拟图像),以此来认知世界,那么这个认知便是跟一场绿幕电影一样是虚拟的,却被当作现实。
A:一个人瞎晃悠瞎拍或者宅在家看一整天的电影。摄影对我来说是很私人的,特别是在我越发靠近和认识它的时候,我会觉得我就是拍给我自己看的,我甚至不愿分享给自己最亲近的人,只是希望将来任何一个时刻的我都会记得自己每个阶段所看到的那个世界以及那时我在想些什么,可能就像是日记的性质吧。
《后真相》的每一副照片都来自互联网假新闻的配图,当这些虚假新闻被揭露,我们对图像的认知也越发伴随着对其真实性的质疑。我最初设想的是把这些假新闻拍摄成真新闻,但做着做着似乎陷入了一个死穴,因为我并不能确定我从第三方第四方甚至第N方渠道中获得的就是真正的事实了。我们大部分人从来都不能直接地接触到新闻报道的事实真相,所有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都是通过种种媒介的传播,然而我们并不会刻意去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它扣着“新闻”的头衔、因为它拥有着大众传播的影响、因为我们都跟随着主流选择去相信。其中当然也不乏一些人为制造的虚假新闻。当所有的这些鱼龙混杂的信息像我们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只可以通过自己浅薄的认知去选择性地关注、辨别和相信。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又何来的绝对真实可言呢?
我将这些虚假新闻通过摆拍再次呈现,细节通过ps软件处理,最后将照片丝印在绿幕上,三次去除了新闻图像的真实元素,只是为了营造一些曾经有几率存在的瞬间。
A:“拟像”一词出于哲学家让·鲍德里亚的理论研究。他认为大众在营造一种虚拟现实,拟像的东西正在吞噬着现实。在读他的一些著作时我不由自主就将摄影代入了,数字技术已渐渐消除了图像的真实性,图像制作成为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虚拟世界成为了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新现实。在探讨有关摄影真实性的问题时我觉得摄影跟新闻很像,拍摄者在按快门的那一瞬间他看到的截取的只是三维空间有限的一块二维平面,取景器之外的世界在选择拍摄时就被分离了,照片似乎披着“真实”的外壳,但其中掺杂的摄影师的主观意识和照片周围的空间是无法被忽略的。那么照片的呈现只能给人一种感官上体验上的以假乱真的逼真感,它的真实性无法言说。
A:不太算吧,更多地是揭示现阶段的一个认知问题。摄影图像所谓的真相价值始终是一种假象。如果我们赋予照片以真相,那是因我们渴望这样去理解它们,而它们也满足了我们对图片的瞬时性渴望。就像某些缺乏使命感的新闻工作者会利用照片的多义性找寻一些模棱两可的网络图片来加强新闻稿件的可信度或者干脆拿图编故事,可能为的只是满足大众的观看欲望,所以那么做了。
A:其实大家看到的电子图像与原作还是有不小差距的,因为原作的绿色并不是软件处理的,而是直接将黑白照片丝网印在了绿色幕布上。绿幕在电影中是来合成特效和场景的,以此来达到一种虚拟现实感。这一层面上我觉得和我想表达的东西很契合,将一个貌似存在过的东西附着在这样一个制造假象的材料上。至于丝网印仅仅是为了印刷效果的考虑。
A:大概是让我找到了探索自身与世界联系的一条通道吧,但我并没有走得很好,哈哈
A: 在主题上的选择应该是周遭发生的事情以及自身观念的变化。表达形式上会受一些当代艺术家影响。就比如我经常想的太多,把自己陷进一个死胡同里,然后就会去看一些装置、影像、电影、访谈去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看到一些有趣的就会顿时豁然开朗,找寻自己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