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logo

米乐网页版登录入口

有消防隐患厂照开 海珠区小企业尴尬生存

2024.07.04 作者: 米乐网页版登录入口

  广州有大大小小130多个城中村,成千上万的制衣厂、丝印厂置身其中。据了解,其中仅海珠区康乐村、瑞宝、客村、石溪等地小企业密密麻麻,其中1万多家制衣、丝印厂,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据当地的街道办介绍,这些小企业大都依照国家相关规定纳税、交纳各种管理费。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这一些企业的面前,这类企业中约有八成没有营业执照,因为身居城中村,消防问题总是难以解决。无照经营,他们不得不担心工商部门随时开出高额罚款。

  “我们想有证正当经营”——日前,数十家此类企业致函本报,希望改变自身的尴尬境地。

  两年前,广东韶关市物资局的职工张来翠从单位下岗后哭了,哭得很伤心;来广州开制衣厂,挣钱了,她仍笑不起来。

  张来翠说,为了不让别人笑话自己是孬种,去年,筹款10万余元来海珠区鹭江开了家制衣厂。选在海珠区开制衣厂,一是这儿制衣厂多、批发商也多,知道市场需求什么,信息对称。二是这儿布料批发、人才招聘等已形成了一条良好的利益链条,这块“蛋糕”诱人。

  去年12月,她向工商部门申办了手续,随后核准了企业名“来翠制衣厂”。今年2月,制衣厂开业了。但营业执照至今办不下来,工商部门指出不批营业执照的原因是所租的厂房消防设施达不到标准。

  张来翠拿出一叠纳税收据给记者看,称:工厂开业后,她按国家相关规定纳税、交纳各种管理费。工厂也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壮大起来,她挣钱了。可笑不起来的是,至今办不到营业执照,7月14日,凤阳工商所来该处抽查制衣厂无证经营,她被罚款5000元。

  一同受处罚的还有别的十多家工厂,其中还有被罚过3次的,但似乎都已“适应”了处罚,知道因消防问题企业办不了营业执照,罚后企业继续营业也没有人来管。

  凤阳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日前清查出租房情况时,发现凤阳辖区像张来翠的工厂一样,无证营业照章纳税的约有3000多家。瑞宝街道办事处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称,估计该辖区有5000多家大大小小的制衣加工厂,约有八成的工厂都没有办理营业执照。江海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透露,该辖区约有2000多家制衣丝印厂,无照营业的有多少?目前还没有统计数字。据了解,新港街道办事处辖区、南洲街道办事处辖区也分布有类似的制衣厂,具体数字不详。

  像张来翠的厂一样,许多工厂没办法办理消防证,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但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工厂确实存在消防隐患。

  记者在赤岗大塘东胜新街南五巷一家制衣厂的首层看到,该厂面积约180多平方米,员工20多人,没有营业执照。一姓侯的工作人员说,办营业执照,要先过消防证这一关,在当地,连大厂办消防证都难,小厂就更不用说了,遭周围市民投诉的情况肯定会发生。记者发现,该厂除了墙角堆放的3个灭火器,上面沾满污垢,没有其它消防设备。

  侯先生坦言,该厂是多次接到有关部门的整改通知书,政府关闭一家制衣厂容易,全部关闭就难了。而安全风险隐患几乎都会存在于这些制衣厂。侯出示一份区工商分局下达的“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上面写着该厂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包括:无证经营;消防设施不足;无走火通道。要求该厂立即停业整改。

  侯先生称,“但每次都没有被强令停业,因为每月都交税,连罚款都不要了,有没有消防证,对生意也没什么影响。如果迁到外地,厂房租金便宜点,但将带来招工难、信息不通等苦恼,对他的生意带来影响。”

  这些工厂的消防存在隐患,附近的市民也很担忧。陈先生就是四处告这一些企业存在消防隐患的市民之一。

  “我去了4个部门仍没有告倒一家无证营业、有消防隐患的制衣厂,希望见报后能得到解决。陈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直抒胸臆。

  陈先生细数这些制衣厂的安全风险隐患:赤岗大塘东胜新街南五巷有多家民营制衣厂,其中五巷2号一幢住宅楼共有6层,食住仓库生产全在一幢楼内,其中二、三楼裁衣车间、仓库等连在一起,屋内放满要裁剪的布料和下脚料;四楼则是工人宿舍兼厨房,基本上所有制衣工厂都是夜间开工白天休息,半夜开工带来机器声、人员大声说话、唱歌、音响声音以及连夜不灭的灯光,严重干扰了居民的日常休息。同时这些制衣厂防火安全意识甚差,根本就没有配置消防安全设备,不少易燃物如制衣布料、碎料、皮革、海绵等不但随处乱放,而且有的还把易燃物放在楼梯或通道;除了正门口外,再无安全通道;而附近都是密集的居民区,楼与楼之间仅1米见光。就在今年四月份有一家工厂还发生布料冒烟起火的小事故,好在及时有效地发现,并未造成人员受伤或死亡和殃及邻里。

  江海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坦言,他们也接到陈先生就以上问题的投诉,他们也分别向信访、工商等部门反映,恳请尽快查处该非法经营行为,清除安全风险隐患!得到的答复将跟踪调查、已发整改通知书,但几家制衣厂存在的问题实际尚未得到解决。

  如果说私人制衣厂在发展之初仅仅是为满足自己谋口饭吃的需求,那么,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变化,一些制衣厂已获得超常规的长足发展,固定资产已壮大到近百万的规模;更令人称奇的是,在服装加工竞争非常激烈的背景下,主要靠小作坊加工的制衣厂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构成了当地支柱产业之一。即便如此,这批处于边缘地带的“草根工厂”,其生存空间仍比较狭窄。工厂何去何从,政府一时还没有拿出处理问题的方案。

  这些制衣厂何去何从?记者就这些小企业所遇到的困惑,试图采访海珠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但他们均不愿作答,区委宣传部有关人士简要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这些私人制衣加工厂老板反映:他们在繁荣广州的经济、提供就业岗位等多方面做出贡献,因此,政府应该特殊对待,给他们一个宽松环境,让他们依法纳税办厂营利。

  问:他们有怨言:罚款后还是没有执照,罚款何日休?责令停业就要一查到底,不应该完全是为罚款找借口。

  对于制衣厂而言,更值得警惕的是向政府要政策的惯性思维。无论如何,在一段时期内,制衣加工的弱势地位仍将是一个现实。采访中,记者感到,制衣厂的呼吁其实很朴素,那就是生存权利。因为除了规模、资历与信誉等起点较低之外,制衣厂的生存困窘仍然显而易见。看来,只有用严格的法律手段才能规范政府和小企业的关系等问题。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吴江教授认为,针对城中村的小企业因消防设施不达标办不了营业执照的问题,政府应看长远一点,不能因为这一些企业有纳税就放松管理,要严格执法,统一管理,制定消防细则。企业达不到要求的,就应严格取缔。企业都有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如果政府管理一放松,在消防方面,企业能减少投入就会减少投入,结果会造成很多消防隐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规范经营,经营能力和消防能力都应具备,在消防设施方面,该投入的要加大投入。从长远来看,制衣厂这类企业搬出去会更加有助于城市的发展,还可减少消防隐患。政府虽然会减少部分税收收入,但如果政府加大对城市规划的投入,加强城中村的整体规划,吸引一些科技含量大的企业的进来,照样能增加税收。

  企业既要注重自身利益,又要关注社会效益,消防设施不健全的要加以改进,杜绝消防隐患。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做到引导与取缔相结合,通过提高水压、装消防管道等措施完善城中村的消防环境。但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这类企业肯定要搬迁,政府应向搬迁公司可以提供厂地。海珠区已准备在南洲路以北路段建一加工区,把不符合消防要求的企业全部搬过去。这是个好的开始,但搬迁需要一个过程,政府应加强规划统筹,把这样的一个问题最终理顺。(记者龙金光实习生周选彬)(来源:南方网)